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奚赋棠往事
2015-08-28 13:32:15 阅读量:2075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敏山摄

  -奚援朝

  他,解放前天台革命斗争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为天台县城解放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他,解放后因历史问题屈死他乡的悲惨人物;……

  他叫奚赋棠,天台人奚赋棠。

  奚赋棠1909年出生在天台港南乡文岙村的一户富庶人家里,接受过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曾任文岙村小学的教师和校长。1938年初,奚赋棠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党支部书记和中共天台县东区区委书记等职务。

  缘起前年,笔者曾拜望年届98岁高龄的革命老前辈邹逸先生,他是天台县解放前共产党领导的最后一任县委书记兼县长,也是天台县解放后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长。

  邹老对笔者说,你应该写一下奚赋棠,他为了革命工作,尽其财力和能力为同志与战友提供衣食住行诸方面的保障,对天台县城的解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回来以后,我就积极地查找资料。主要材料有县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共天台地方史》;县新四军研究会出版的《华顶红旗》;县党史研究室、县档案局、县新四军研究会合编的《赤城烽火》,又多次拜访邹逸、许少春、陈清芳、林霄、周志光等老革命,多次到县档案局查阅解放初期的干部登记表,多次询问文岙村健在的老人和研读文岙村两委编写、奚才富先生主编的《笔架山风云》,总算对奚赋棠的往事有了初步了解。

  让我们先回到1937年那战火纷飞、抗日救亡之际……

  1937年夏,抗日战争全面展开,西安事变以后,国共联合抗日,在外隐避多年的齐德夫受党指派回到天台,任中共天台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在形成统一战线的大好形势下,齐德夫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成立民间抗日团体。

  1938年初,由张子敬、朱崇奎介绍,奚赋棠加入共产党(干部登记表),到3月份,中共东区第一个支部——下峧支部成立,奚赋棠任支部书记,4月份,中共东区区委建立,奚赋棠任区委书记。同时,奚赋棠积极在文岙村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任支部书记。

  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结成统一战线,联合抗日,天台的县长是安徽巢县民主人士梁济康。梁济康因为抗日的需要和为了完成省政府下派的任务,在中共天台县委帮助下,成立了“天台县抗日政治工作队”,也支持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天台民众抗日救国团体。当时,奚赋棠党内担任区委书记,公开身份是文岙小学校长,在村里和东乡民众中有很高的声望,人称赋棠先生。他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号召力,利用各种关系,由港南乡公所出面,呈报县长梁济康批准,成立了“天台县港南乡抗日义勇军大队”,由文岙村名人奚文浩任大队长,自己亲任总务主任,为党建立了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他们先是逼走开明县长梁济康,又派来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委员赵见微以“剿匪专员”身份坐镇天台,捕杀天台的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在白色恐怖下,1941年6月,东乡的中共党员周小智、周传登等人和民主人士张迪哲、戴英峰惨遭敌人杀害。到了8月份,形势进一步恶化,国民党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奚赋棠等数十名暴露的共产党员被捕,并在被迫公开发表脱离共产党声明后获释。共产党员被捕后可以假自首,这是浙江省委的指示,指示明确:党组织一旦遭到破坏,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被捕后允许在不破坏党组织的原则下,可以进行假自首。奚赋棠等人就是执行了省委的指示,才保护了党的一些基层组织,保住了自己身家性命,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当然,组织另有规定,被捕自首后,就是自动脱党了,想重新入党,得另办手续。

  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全县的中共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东区的党组织也遭受严重破坏,但奚赋棠秘密领导的港南乡塘园徐、箬山、童家店、文岙等支部由于贯彻了党的长期隐蔽和组织第二道防线的指示,虽未遭到破坏,却和党的上级组织失去了联系。

  在和党组织失去联系的重重困难下,奚赋棠仍积极主动为党工作,1948年,他又开始酝酿组织武装,曾要下峧周大节、周振宇等人购买了5支步枪和1支手枪,为天南武工队的建立,在武器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1949年3月2日,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再克天台城,尔后大部队撤离到金萧地区发展。留在天台的主力部队仅为邹老领导的天新县大队的一部分,部队急需发展壮大。就在这时,中共台属工委副书记王槐秋向邹老推荐介绍了丁学精、奚赋棠、徐观煦、周志新等许多曾在抗日时期就参加过革命的老同志。经过联系,丁学精、奚赋棠派徐观煦到欢岙迎接邹老。邹老到达灵溪文岙村后,就在奚赋棠家里召开会议,传达台属工委指示和天新县工委决定,宣布成立天南区工作队和天南区区中队,确定丁学精为工作队队长,奚赋棠负责财粮工作,徐观煦负责民运工作,周志新为区中队队长。

  奚赋棠负责游击队、工作队的财粮保障,就是负责相应部队和相关人员的吃饭、住宿和经费开支问题。部队打仗、吃饭最大。那时没有财政税收,也无人给部队发粮发饷,部队生存除了靠缴获敌人物资,没收一些恶霸劣绅的财产外,再靠百姓群众支持。但穷苦农民又有多少富裕的粮食呢?还得靠那些开明绅士、富庶人家的觉悟和行动。因此,本村的部队人员吃饭住宿问题,均可各自解决,那些外地来的人员,吃饭住宿等事宜,全靠奚赋棠安排处理。只要有内部的人来文岙村,不管来多少人,不管什么时候来,不管来住多长时间,奚赋棠首先要解决来人的吃饭问题。来的人数少就自己家里做饭,来的人数多就安排邻居做饭。大米、面粉吃完家里的再到邻居家去借用,千方百计保证来人吃饱吃好。住宿问题多是以在楼上楼板上打地铺睡觉为主。文岙村是抗日时期的革命老区,群众的思想觉悟较高,奚赋棠身为村小学校长,在村中有很高威望,加上村里知名人士奚熙伦等人对部队的支持和帮助,傍山依水的文岙村再次成为共产党领导的秘密根椐地。我听老革命许少春先生讲,他过去多次到过文岙村,都是由奚赋棠安排食宿。奚赋棠不但解决天台方面人员的食宿,而且连临海方面革命同志进村办事,也都由他解决食宿问题。如果有同志调外地工作,或者外地来天台工作的同志路费欠缺,奚赋棠总会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帮助提供相关路费,甚至不惜卖掉家里大部分田地、家具,把所得钱款,用于组织活动经费。所以,许多老革命都说,奚赋棠是倾家荡产干革命。

  1949年4月底,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后,各个地方部队都在着手准备解放县城。5月初,为了提高部队素质,为了伺机解放天台县城,台属工委通知天南武工队开赴三门海游整训。武工队启程时,留下一个加强班,由奚赋棠、奚道卿负责,继续维持地方事务和筹措部队给养。5月23日上午,驻天台城里的国民党“长江”部队仓皇逃离,奚赋棠得此情报和上级指示,当天下午就率领天南武工队加强班到达城郊坑边村,一边接受国民党县自卫大队叶良金中队50余人投诚,一边派人去玉湖街邀约裘定章领导的村民武装18人枪前来协助。当天晚上,奚赋棠整合起上百人的队伍,于24日早上开进天台县城,马上布置人员守护城门、城墙,并控制城内交通要道、重点部位,维护社会秩序。当天上午,西乡土匪褚定强部近百人押着百余名民夫带着箩筐、麻袋,准备进城洗劫商铺和百姓财产。奚赋棠得到消息,马上决定关闭城门,增兵防守西边城墙。褚匪无法进城,就占领了临川桥西首的民间楼房,与守城部队对垒。在下午的战斗中,双方人员各有伤亡,但褚匪的阴谋没有得逞。护城战斗持续到25日凌晨,邵明和邹逸率领台属部队和县大队主力开进县城,褚匪只得撤兵逃离。

  由于奚赋棠带领部队抢先进城,调度有方,指挥得当,击退妄图进城抢劫的土匪,保护了城内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奚赋棠对天台县城的解放和保卫作出的重大贡献。

  天台解放后,马上成立了以邹逸为县长(兼任县委书记)的人民政府,奚赋棠担任县政府秘书,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不久县政府成立总务科,奚赋棠担任科长,负责解决部队和机关人员的供给保障工作。1949年7月,全县行政区划分成城关、苍山、南山、平桥、街头、北山共6个区,奚赋棠调任城关区副区长。

  1951年2月之后,“奚赋棠”在天台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就完全消失了。《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天台县组织史资料》中第300页记载,奚赋棠担任城关区副区长职务到此时间为止。

  奚赋棠在天台消失以后,民间传说是他因叛徒罪被逮捕、被判刑,判刑后送去东北劳改,因水土不服,病死在东北。叛徒、判刑、劳改、病死,这就是奚赋棠参加革命的悲惨结局。总的来说,天台公开发行的各种历史资料,对奚赋棠还是比较客观,没有肯定他是“叛徒”,只说是被国民党逮捕后自首。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正面宣扬奚赋棠为革命为天台城的解放和保卫作出的重大贡献。

  1952年10月,奚赋棠确实是背负叛徒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可后来,奚赋棠的叛徒案件早已由临海县政府发文平反,大概是因为平反文件没有抄送天台县,所以天台人并不知道奚赋棠平反的具体情况。我问过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党史办、民政局等单位,均没有接到过关于奚赋棠平反的任何文件,有的人讲听说奚赋棠平反了,但没有看到过文件。这也难怪奚赋棠在临海被判刑有60多年了,奚赋棠在东北病故有40多年了,奚赋棠在临海被平反有20多年了,这些都是临海方面的行为,这些都与天台方面无关,所以天台人对于奚赋棠是否平反并不十分了解。

  1983年5月24日,根据中央和中央组织部的一系列文件,浙江省委下发(1983)19号文件,批转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文化大革命”前冤假错案复查工作的意见》,趁着这股东风,革命老前辈张子敬、邹逸、丁学精、周志光等同志提出应对奚赋棠叛徒案进行复查。临海县委、县政府召开多种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讨论会,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从多个方面否定了奚赋棠有叛徒行为。一是暴露的党员被捕以后,在不出卖组织、不出卖同志的情况下,可以(假)自首,这是当时中央、省委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保证党员生命安全作出的人性化指示。肉在砧上,身不由己,不能责怪被捕的同志没有成为革命烈士;二是东区周小智、周传登的被捕牺牲是在1941年6月,而奚赋棠被捕是在1941年8月,时间上就可以说明奚赋棠不可能出卖两位周姓烈士;三是奚赋棠被捕假自首后,虽然被强令公开宣布脱离共产党,可能公开发表过脱离共产党的宣言,但奚赋棠实质上并没有叛变组织和出卖革命同志。奚赋棠被捕后,他秘密领导的港南乡塘园徐、童家店、箬山、文安等村党支部并未遭到破坏。奚赋棠要是叛变了,这可能吗?历史上并没有查出奚赋棠出卖组织、出卖同志的证据。四是奚赋棠在1949年重新参加革命队伍后,向组织说明过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他并没有隐瞒历史,表明了他对党的赤诚之心,组织信任他,才又委以重任。在搞清楚奚赋棠没有叛徒行为后,临海县委、县政府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决定为奚赋棠平反。

  1985年3月25日,临海县人民法院发下(84)临法刑监字第3号刑事判决书,撤消对奚赋棠的叛徒判决,不追究刑事责任;接着临海县人民政府下发临政(85)94号文件,决定恢复奚赋棠干部籍,并发给其遗属奚小仙抚恤金和生活补助费。

  以上两个文件中,昭示了发生在奚赋棠身上的一些历史谜团。奚赋棠大概是1951年2月被调到临海担任救济院院长,而后,由于镇反、肃反运动的扩大化,曾经被国民党逮捕而被迫自首后才获释的奚赋棠,被临海县公安局逮捕,且于1952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笔者以前曾经听说过,奚赋棠是病死在东北的。可以想象,奚赋棠被判处15年徒刑后送到东北某地劳动改造,上了年纪的南方人,不会适应北国的冰天雪地和劳改场所的艰苦生活,身染重病,一病不起。

  1969年奚赋棠病故,这是临政(85)94号文件中表述的,在时间上讲也是一个谜。1952年判刑15年,到1967年应该刑满释放,但奚赋棠并没有回来,而是在两年后病故,很可能文化大革命时奚赋棠已是病入膏肓、卧床不起,结果无法回家,死在了东北。

  1941年8月,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第2次反共高潮时,奚赋棠不幸被捕,他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指示精神,在没有出卖组织、出卖同志的原则下,向敌人进行假自首,被敌人强令公开发表脱离共产党的宣言,这才获释,这才为革命保存了力量。奚赋棠出狱后,虽然跟共产党没有了关系,但仍积极主动地为党工作。1949年3月初,奚赋棠重新正式参加革命队伍后,更是倾家荡产地保障了部队的后勤供给问题,特别是在解放天台城、保卫天台城的战斗中,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以后,虽然担任县政府秘书和总务科科长的时间并不长,又调任城(关)区副区长仅一年半,但天台的许多老百姓,还是记住了“奚赋棠”这个名字。可惜的是,因为解放初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客观环境,调到临海工作不久,地生人不熟,又遭遇肃反镇反扩大化,因为历史上的自首问题,定性叛徒罪被判处15年徒刑,结果客死他乡、尸骨无还。

  奚赋棠的历史并不复杂,但命运却是多灾多难,好在人民并没有忘记他,政府并没有忘记他,终于,历史有了迟到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