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8日,浙江农家乐上海营销中心联合青年时报组织的“清凉一夏”避暑专线中,福溪街道福三村蜜梨采摘成了二日游路线中必去的景点。
福溪街道福三村村委会主任谷立泼现在可是个大忙人,他常笑称自己出门其它都不用带,只需要带上名片就够了。现在他的微信已经有1000多位好友,每天有很多人向他询问村里的旅游资源。为了能专心处理村中事务,他丢下自己的汽修厂,一门心思只往村里扑。咨询电话不断的他,不得不总带着个充电宝进进出出。
原本默默无名的福三村,俨然成了旅游资源丰富,炙手可热的“宝地”。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福溪街道福三村首届蜜梨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打响了福三村的旅游品牌。
福三村自产自销的福牌蜜梨香甜爽口,风味独特,品质特优。除了蜜梨,福三村还有汁多、鲜嫩甘甜的杨梅,这都成了村里最优质的“旅游资源”。福三村紧紧抓住自己现有的瓜果优势,借助“蜜梨节”,迈出了属于自己特有的“乡村旅游”发展第一步。
蜜梨节上不仅可以赏梨园风光、摘福三蜜梨,吃农家便饭,还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吸引了近千名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虽然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福三村还在初期摸索阶段,但是村里的工作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村里有一个15人的智囊团队,来自各个行业,义务为福三村的旅游发展提供免费服务,包括联系媒体、活动策划等。福三村还紧跟时代步伐,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每天发布活动信息、健康养生等资讯。第一届蜜梨文化节能大获成功,前期有条不紊进行宣传与安排,可谓功不可没。
福三村的蜜梨种植历史由来已久,面积可达上千亩,年产量达4000多吨,这次借着蜜梨文化节的东风,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方式,通过挖掘蜜梨的文化内涵,与旅游大力结合,让传统农业搭上了旅游这趟顺风车。
第一届蜜梨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让福三村初尝乡村旅游这口“甜水”,借着这口“甜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福三村的果农们,成了这口“甜水”的最直接受益者。
一位林姓果农高兴地说:“蜜梨节的举办,打响了我们福三村蜜梨的品牌,100多吨的蜜梨当天就被前来的客商收购走了,还预定了大批订单。游客们也兴致勃勃地采摘了不少呢。”
果农谷某也忍不住说:“今年水果比起以往,增收明显,蜜梨节过后,为了保证出售的水果绿色无污染,我们都采用太阳能杀虫灯,坚决不用农药,在品质上一直有口皆碑。再加上蜜梨节的宣传造势,很多水果商都亲自上门采购,除了蜜梨的销路不愁了,我们的杨梅每户能增收3000元左右。以前大家需要一大早就带着自家的杨梅卖到路桥,现在也完全不用跑这么远,在家门口都供不应求了。”
水果的增收,让村民们喜笑颜开,大家都希望蜜梨节这样的活动能年年开展,越办越好。
除了带动村民的增收,这口“甜水”给村里带来的最大影响,还是村民观念的转变。
村里的老人开始觉得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瞬间满地都是黄金,他们乐意成为志愿者,向游客介绍村子的角角落落;原本村里的年轻人宁愿远离家乡出外打工,现在恍然大悟家乡才是真正的聚宝盆。蜿蜒的古道、遒劲的老果树,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村庄,曾经看腻的一草一木都是外面没有的财富,而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回来保护村里的资源;村里的妇女也变得忙碌了,忙着筹办农家乐,忙着把厨艺大展身手,生活变得比以往充实多了。
更重要的是,村民们变得更加团结了,在政府的支持下,旅游观光和生态农业结合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让大家看到了村里经济发展的希望与未来,对于发展自己的家乡,没有一个人想要拖后腿,上下一条心。
游客来得多了,原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村民,为了给客人展现自己最美的“家”,全都自觉行动起来。
村里的“硬骨头”——露天粪坑在一周之内消灭完毕,建起了公共厕所。每天在大淡溪上还能看见一群捡垃圾的草帽志愿者,他们自发组织,助力“五水共治”。
原先村里大堤上,立着老人们搭的棚子,用来临时存放骨灰盒,本来风景优美的大堤,变得“难以接近”。如果换做早些时候,说要拆掉,老人们是万万不会同意的。但是听说村里要搞旅游了,大家都怕破坏福三村的形象,没等村两委号召,都自愿把它拆除掉了,给游客们一个村容整洁、赏心悦目的福三村。
乡村旅游的这口“甜水”不仅甜蜜了村民的生活,也甜出了福溪街道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福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范伟锋深有感触地说:“福溪街道在旅游资源上并不是没有优势的,福三村周边有很多旅游资源还在等待挖掘,只要未来规划得好,后来居上也未为不可。”
下阶段福溪街道福三村重点将以“三点一线”特色文化为旅游发展构想。三点:即以书房自然村为主体的高端民宿和国际艺术文化村,以柏树下自然村及沿溪为主体的大众休闲旅游区,以溪蓬岸为主体的谷氏文化村;一线:即以岭坑岙自然村为主体,连接书房、柏树下、溪蓬岸三个自然村3公里道路的“花路”和农业生产观光线。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域景区化”号召,发挥出特有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搭建起农业生态旅游体系,让乡村旅游这口“甜水”,成为带动山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李兆葵丁琼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