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里的庞桂芬。
庞桂芬的糖蔗田。
活过了莽撞的年纪,浮躁过后,沉淀下来,反而慢慢在心里积聚一种想念,对这个秀致可爱小城的想念。当这种想念在心里扎了根,回去的愿望就偷偷萌芽、勃发了。
回来以后干什么呢?农业!这是他们当初离开天台时所努力逃离的,为什么又回归到原点?接着,来跟随我去一探究竟……
“我有一个梦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是诗人海子的梦想,也是很多人的梦想。梦想对很多人来讲仅仅是梦想,而她为了把梦想照进现实,在近2年时间投资近200万还没有一分钱回报的如今,仍执着坚定地奔走在那条通往她内心乌托邦的路途上。
她,小农庞桂芬,是朋友口中的“芬哥”,也是青彤农庄的庄主。
她,弄锄东篱下
青彤农庄是她照进现实的理想国,也是她对自然农耕的有力践行。
庞桂芬从来不是农人,但她说,“今后只想一辈子做一个农业匠人,种些水果蔬菜,做干净的红糖给身边的朋友。”各种因缘际会,上海创业打拼10年的庞桂芬回到天台,承包了平桥镇西安村的250亩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她陆续种下了甘蔗、桃子、樱桃、梨。除此之外,还有20余种自给自足的蔬菜作物,用的是农人朋友家里的老种子。
田间地头,她和农民一起挥汗劳作,倾听甘蔗拔节的声音,感受大地的四季更迭;农闲之时,她采茶品茗,游吟山间,感受小城的柔软与闲适。“这差不多接近我理想的状态了。”相比上海的汹涌人潮与天空的永恒五十度灰,庞桂芬觉得回归田园是她的正确选择。
她,推崇“食在当季、食在当地”
“芬哥”,是个如假包换的女人,为什么身边的朋友都喊她“芬哥”?或者是因为她的心里住着一个纯爷们。7月14日,我在平桥镇西安村的青彤农庄里见到她,她正趿着一双人字拖,和农庄的管事大哥商量怎么修枝剪条,让瓜果们长得更好。
庞桂芬推崇“食在当地、食在当季”理念。她觉得,当季当地的食材是食材里营养成分保存最完整,也是农药残留最少的,是食物的“安全模式”。青彤农庄里只种常见瓜果,一年施两次农家肥,鲜少用杀虫剂和化肥……尽量减少农药残留,尽量保留瓜果原生态,这是她对“食在当地、食在当季”的延伸理解。
手起茶落之间,红茶的香味在空间里弥漫开来。茶香里,庞桂芬告诉我,这是她和两位大姐一起上山亲手采摘、揉捻、发酵、培火,最后加工成的竹筒红茶。她们一起制作了3次,口味都有不同,亲手制作以后,才懂得喝到的每一泡茶是那么来之不易。她说,农庄接下来将种植和手工制作茶叶,让更多人喝上手工制作的茶。
她,关于“干净红糖”的小小梦想
夏日骄阳下,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绿,远看是各种深浅不一的绿,近看那随风婆娑的甘蔗田最是青翠欲滴……这50亩甘蔗将是青彤农庄的第一笔产出,也是农庄步入良性循环的有力注脚。
至于为什么会种甘蔗,庞桂芬说,几年前,朋友送她一块古法红糖,尝过之后对其细腻的口感与甘甜温润的醇香念念不忘。普通的红糖和古法红糖有何不同呢?她说,普通的红糖都是先做了白糖,再做红糖,营养价值比较低。古法红糖呢,就是直接做成红糖,能最大程度地保持甘蔗的口感、香味、甜度和营养成分。
为了这个做干净红糖这个小小梦想,从种植甘蔗到后期加工技法,她特地去义乌、黄岩等地考察,拜师传统制塘老师傅。古法红糖熬制工艺很复杂:将新鲜收割的甘蔗经过切碎碾压,压出来的汁液去杂质,经过9口连环大锅小火熬煮10几个小时而成。
她,与理想仅差“现实”的距离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的这首诗深得她心。慢种,慢食,慢活……庞桂芬说,她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与土地与瓜果们培养感情,让它们慢慢地、自然地、顺势地肥沃和成长。
如今,她的甘蔗才1米多高,距离收割还有4个多月时间。在未来的时间里,庞桂芬规划满满的,平整土地,建停车场,造小木屋,搭熬红糖的灶台,要争取在甘蔗收割之前解决好接待和销售的问题。另外,还将在农庄成立“妈妈之家”,设置茶室、书房、亲子厨房,邀请妈妈们带着孩子一起来农庄,自己动手收割食材,做各种吃食,一起写毛笔字和涂鸦……
每天头顶着蓝天,匍匐在这片种着她希望的土地上。她觉得这里离她理想很近,近得只差“现实”的距离。而那些“现实”总是能够解决的,只要她继续保持那颗坚定的心……(许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