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台人才网!
离乡离土不离党
2015-07-21 16:03:25 阅读量:619 来源:天台人才网 作者:天台人才网

从天台来到上海市的28个年头里,王才平经历了政治生涯中的一大转折。今年60多岁的王才平是白鹤镇山茅科村党员,到上海创业之初,他好像一片浮萍。在找到组织后,他的心不再漂泊。

  在我县,眼下有2570名和王才平一样的流动党员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如同一个个火种。当成百上千的火种凝聚起来后,他们擎起的是神州大地上光芒四射的流动旗帜。

  20年来,面对大开放出现的大流动,我县在外党员一度在迷茫中苦苦寻找理想信念之“家”。在县委探索实施“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模式(简称“双向报务”机制)后,他们在“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管理,服务创业地与服务家乡”的工作机制中,重塑了党员先锋形象,也由此为破解农村流动党员管理难题提供了实践样本。 

  是放任自流还是纳流有规?

  ——应对挑战,填补管理空白,让流动党员离土离乡不离党” 

  “这是我人生中最感到自豪的!”说起20年前经历的那件事,在家乡安度晚年的老党员庞品芳格外激动。作为天台流动大军中的一员,庞品芳曾为找不到党组织而苦恼。

  当时,来到上海经商的天台人大多集中在虹口区。离开家乡后,庞品芳经常找老乡中的党员聊天叙旧。在交谈中,大家都感到自己像断了线的风筝,孤独无助。一个念头闪过庞品芳的脑海:“能不能申请成立一个临时党支部,让大家在上海也能过上每月的组织生活?”

  县委组织部听到了在外流动党员的心声。当时,我县外出人口已达10万人。如何在大开放、大流动的背景下,做好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是一道现实的难题。在接到在外流动党员的申请后,双方一拍即合。

  实际上,虹口区也关注到了天台人这一庞大的群体,他们也期盼通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来实现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

  但也不是没有反对声音。时任虹口区委组织部组织科长刘秋霞回忆道:“当时有人说,你去管人家外来党员干什么?出了事还要负责。”但他们的回应掷地有声:“我们不能让这些党员到了大上海反而找不到党组织。”

  双管齐下,局面为之一新。天台方面不再因“遥控指挥”式管理而远水解不了近渴,上海方面也不再因缺少地缘、亲缘纽带联系而难以凝聚、吸引流动党员。

  1995年1月14日,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动党组织——天台县在沪流动党支部在虹口区一个工厂的二楼会议室宣告成立。

  自此,这一火种呈燎原之势,北到沈阳,南到广州,西到新疆,都相继成立了天台流动党组织。至今年5月,天台已成立2个流动党委、3个流动党总支、36个流动党支部。

  是交流平台还是战斗堡垒?

  ——发挥党组织磁场效应,凝聚在外党员和外出优秀人才

  每月15日晚上的学习日,除了春节外,都是固定的。这一天,上海新黄浦流动支部书记王定江不用打电话通知,党员们都会自觉到会。十几年下来,还没几个人请过假。

  在王定江看来,之所以有这样的凝聚力,是因为他们组织的学习不仅是一个开阔视野的平台,还是一个让党员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的舞台。(下转第7版)  (上接第1版)

  最初,各流动支部由于没有固定会议室,就轮流在党员家中举行。由于缺乏实质性内容,会议流于形式。

  2002年,许瑞明担任了天台在沪流动党总支书记,他认为,要健全组织生活会,就要让党员开会有地方,有内容,发挥党组织的“磁场”效应。在他的精心策划下,组织生活会的质量得到各方赞同。较高质量的组织生活,也成为上海虹口社会工作委员会党建工作的一个典范。

  把在外优秀经商、务工人员吸引到流动支部来,是基层组织工作的全新探索。2011年,我县各地流动党组织着手在20万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中,采用民主公推方式发展入党对象。

  2001年,和丈夫一起来到宁波开办电缆桥架厂的蒋秀君,在事业有成后,主动参选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公推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从中发展党员工作,较好地破解了在外优秀务工人员入党难的问题。目前,我县各流动党组织已在外出人员中发展党员332人。

  流动党组织不单成为在外党员的心灵归宿,而且通过凝聚力量将支部变成了一个战斗堡垒。20年来,天台在外流动党组织通过成立党员创业服务中心、设立关爱基金、组织交心谈心、开展应对金融危机暖心行动等,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法律援助、扶贫帮困等各项服务。

  在宁波的流动党员庞利宪忘不了2013年那场大雨。当时他经营的油漆店被雨水淹没,流动党委得知消息后,紧急组织了20多人的党员突击队,经过7个多小时连续奋战,帮他挽回经济损失约30万元。

  在苏州,有很多天台籍家具经营户。在一次组织生活会上,苏州流动党总支发起倡议,党员们带头共同筹资建设了北桥家具工业园,目前年产值达10个亿。

  服务异乡与服务家乡如何兼顾?

  ——融党情、乡情、商情为一体,寓服务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之中。

  在江苏苏州蠡口镇打工的天台人,说起老庞,几乎无人不知。老庞是天台驻苏州流动党总支负责人。只要天台人在苏州有事,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调处,每年他协助调解的各类矛盾纠纷不下30起。

  “我把电话号码留给苏州当地的劳动、工商、公安等部门,只要老乡在苏州找上这些部门,他们就会及时通知我。”庞国松说。时间一长,老庞的名声响亮了,当地政府还特地成立了苏州天台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把他聘为副主任。

  在上海市黄浦区,该区工商局原市场管理一所所长顾顺龙对天台人经商变化印象深刻。在他管辖的北京路,单是五金一条街,最多时就有4000多天台经营户。起初,这条街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打架闹事时有发生。流动支部成立后,诚信经营重塑了天台人形象。顾顺龙说:“过去这里的天台人是‘砸牌子’的,现在是‘撑市面’的。”

  20年来,县委积极发挥流动党组织和党员先锋作用,主动服务异乡,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亮牌经营、联摊包片等措施,形成了一名党员带出一批文明经营者、一批党员带出一个文明市场的良好局面,同时广泛开展社区结对共建、解决就业、社会稳控、赈灾扶贫等活动,促进了当地和谐社会建设。

  7月中旬,笔者走进平桥镇沸头村,但见那漂亮别致的农村小别墅一栋连着一栋,整个村庄美得像公园,但亲手建设这个美丽家园的“设计师”——洪小洗却再也看不到了。

  10年前,在上海经商期间,流动党员洪小洗意外地被村民高票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为了这分沉甸甸的信任,他放下上海的生意,毅然挑起了村里的重担,直至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在流动党员中,像洪小洗一样回家担任村干部的有182人。除了帮助村庄发展、村民致富,在20年里,各流动党支部推动“浙商回归”工作,帮助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先后“带”回企业70余家,投资总额10多亿元,为天台创利税2个多亿。

  据了解,各流动支部发动党员、在外乡贤,累计为家乡捐款捐物3亿多元。仅2014年,在外流动党员认捐“五水共治”的款项就达480多万元。

  (小徐  张主俐  蒋挺  陈君来)